Magali Couturier从未计划成为一名现场调音师。事实上,这位姑娘压根没有任何人生规划。"青春期的我满身反骨,尤其反感权威,"她坦言,"虽然学业优异,父母期待我继续深造,但我不喜欢被人安排的感觉。"
她原本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直到在法国家乡附近偶然看见有人为当地演出搭建舞台。那人并非表演者——他正在铺设电缆、调试设备、布置场景。最关键的是,他说这就是他的工作。Magali从未想过世上竟存在这样的职业。"在我听闻过的所有工作中,这听起来最有趣,"她笑着说道。
那年她仅16岁,连调音台都未曾触碰,更不知音响师究竟意味着什么。但那个平凡的午后,却点燃了她探寻这个职业的决心。
实践出真知:在反复锤炼中成长
Couturier的成长之路并非直线上升。她报读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视听制作技术课程——虽不完全针对现场音乐,但足以入门。她先后在巴黎一家俱乐部(在那里见证了Radiohead成名前的演出)、一家录音棚(很快发现自己不适合)以及法国著名的Canal+电视台实习。"正是在这里,我开始建立真正的人脉关系,"她说。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参加欧洲职业培训项目后——尽管按规定该项目只招收25岁以上待业人员,19岁且毫无工作经验的她竟意外获得了赴英机会。"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通过的,"她笑着说。"
她主动联系《Melody Maker》和《NME》杂志上刊登的演出场所,为自己争取到实习机会。在经历了一段"酒喝得比混音多"的迷茫期后,一位巴黎时期结识的朋友将她引荐给达文特里的一家音响设备租赁公司。公司虽然录用了她,但并不是负责混音版块。
"从泡茶打杂开始学起。然后是整理线缆、清洁设备箱。都是体力活,又脏又累。我既不知道这是必经之路,也不确定自己能坚持下来。但我最终学会了。"
尊重非与生俱来,而是时运和苦修的结晶
她的资历并没有为她带来尊重。也不没有随时间自动获得。这份尊重是通过实际表现慢慢赢得的。"整整好几年都毫无进展,"她回忆道,"整天就是收线缆、接麦克风,运气好的时候才被允许碰一下调音台。"
真正的转变不在于工作内容,而在于业界口碑。"当乐队开始主动聘请我时,人们的态度就不同了。这才是对我专业能力的真正认可。
她的职业转折来得颇为偶然。在为The Dandy Warhols乐队工作时,由于团队缺少监听师,她临时顶替。"他们邀请我巡演时,我还以为是客套话。结果第二天就收到正式通知,"她回忆道,"那是27年前的事了,至今我们仍在合作。
监听的艺术:预判胜于补救
若问Couturier优秀监听师的要素,她不会罗列设备参数或插件偏好。她的信条很简单:"必须洞悉艺人的思维。在他们意识到需求前就做好准备。当然,切忌自作聪明——你永远不可能比艺人更懂音乐。"
她强调,监听不是被动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预判艺人的情绪起伏、动作变化和音色需求来主动应对。"即便顶级艺人也会说'照着专辑效果来',但现场演出永远不可能复刻录音室效果。我的职责就是将这些需求转化为能让他们安心表演的音响支持。"
她最珍视的赞誉是什么?"有位艺人说'谢谢你当我的耳朵',这正是监听师的价值所在。
对她而言,这份工作与品牌和装备无关。"我调配的是音乐本质、声场能量,而不仅是声音信号。技术可以学习,但对舞台的感知力、与艺人的默契,必须亲临现场才能培养。"
热爱的代价
这份执着需要付出代价。早期她常做无偿工作,"20到35岁期间我没休过假,"她坦言,"每天工作,不问报酬,只求精进。"她对新一代动辄谈薪酬、依赖平板电脑远程调音的做法持怀疑态度:"必须贴近舞台,观察乐队动态,感受现场气氛,这些都无法通过iPad掌握。"
这不是抱怨,而是对塑造她人生的技艺的敬畏。"这份工作给予我一切,也让我付出了一切。关键在于明白自己为何坚持。"
逆耳忠言
对于有志追随者,她从不给励志鸡汤,也不画大饼:"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无知,并且坦然接受。"
她并不否定科班教育,但更推崇实践出真知:"我的最佳课堂就是观察行业翘楚如何工作,不断求教、调整、保持谦逊。"
当演出完美呈现时——艺人中场投来会心微笑、音响调试严丝合缝、混音效果浑然天成——那种魔力始终未减。"这无与伦比。是艺术,而我何其有幸能参与其中。"
人物简介:
Magali Couturier(Mags)是法国独立监听工程师,曾与PJ Harvey、My Bloody Valentine、Rufus Wainwright、Courtney Barnett、Marianne Faithfull、Gary Numan等众多知名音乐人合作。